第(1/3)页 那一晚,伍万里被罚站了。 看着祖国的壮美河山,在眼前不断掠过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映照在他的瞳孔之中时,银幕前的所有观众,都真切的感受到,那个叛逆的少年,正在发生着蜕变。 或许,他的心中,此刻也充盈着跟他们同样的感受吧。 这种无声无息,却清晰可见的情绪转变,让现场诸多嘉宾、媒体记者和影评人,心头再次涌现出一抹惊叹之意。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,这抹惊叹也越来越盛。 伍万里这个角色,在整部影片中,都显得极为特殊。 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具有完整成长线的角色。 也是一个众多初入战场的新兵蛋子群体,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淬炼,蜕变为合格战士的缩影。 如何演绎好这种从稚嫩到成熟的阶段性蜕变,是这个角色的难点,也是重中之重。 关键词,阶段性! 演绎得好,这个角色可以很好的引导观众的情绪,极易引发共鸣。 而如果拿捏不好那个尺度,这个角色的特殊性,就会转变为“突兀性”,极易引得观众厌烦。 因为,没人喜欢熊孩子。 更不喜欢在生死战场上拖后腿的熊孩子。 而宁洛却很十分精准的把握住了,每一个阶段的心态和特性,并结合关键节点的剧情,自然而然的将情绪和状态,递进到了下一个阶段。 其中的丝滑程度,让人忍不住想要拍案叫好! 就俩字儿。 么享受! 影片前半段的伍万里,是一个有点“惹人讨厌”的骄纵少年。 对于军人,他一半是新鲜和好奇,另一半则是想要向哥哥证明自己的执拗和自尊。 这时的他,还带着少年的纯真。 伍万里的第一次蜕变,发生在乱石堆作战。 他第一次看到遗体,他有些惊恐地跟哥哥报告,却被喝止“不准动,动了都得死”。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身旁的余从戎、雷公等老兵,看淡存亡、处事不惊的淡然。 当头顶的战机驰过,炮火连天,他害怕,恐惧,却只能咬牙坚持着。 飞机走后,他发现,自己的好朋友小山牺牲了。 这是他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了生死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