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1-《大明女伯爵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是,二伯,”张伯娘答应下来。
    张伯娘回到自家宅院,与夫君说起此事。她道:“我老觉得这事蹊跷的很?”
    “哪里蹊跷了?”
    “听起来就不可思议,跟像戏文里唱的那样。但你想,才子偶遇佳人?天下哪有那么多巧合?那都是编出来的好伐。”
    她夫君不屑:“总归是那丫头常做抛头露面之事,让人看上了,还能有啥蹊跷?”
    “这么说也对,她不还开着绣庄吗……但男的又不会进绣庄,不都是夫人小姐进?”
    “你少想那么多,总之把她接回来就了事。反正她一孤女也无依无靠,张家能接她回来,她就该千恩万谢!再说人家那是谢家,皇后的娘家、太子的母家,将来太子……对我张家岂不是好事?可谓千载难逢。还你那两个女儿,如今还没说婆家,此事要成,往后咱老张家的门槛都要被说媒的踏破!”
    “哼,我那女儿…说的好像不是你女儿一样!”张伯娘乜他一眼,表示不满,但嘴角还是往上扬了扬。
    “要你…咱女儿被人家看上了,我敲锣打鼓巴不得呢。只可惜人张秀虽是孤女,这次运气倒是不错……”
    “哼~先别高兴太早,”张伯娘又撇了撇嘴,“天底下姓谢的多了去,还不知是不是那乌衣巷谢家呢?”
    “你们女人就是…又嫉妒又羡慕,一脸酸样,矫情的很!”
    “滚……”
    两日后,高贵的嬷嬷回到了乌衣巷,谢家大宅。
    飞燕堂书斋恰好在园子中,依山而建,显得幽致而古拙。飞燕堂取自‘王谢堂前双飞燕,乌衣巷口曾相识’。
    夕阳的余晖洒在园中,炙烤后的空气里有一种混着草木香气的特殊味道,又仿佛千百年的沧海桑田,唯一不曾改变的就是夕阳下的一山一水一草木……
    嬷嬷规矩的立在一架画绣屏风前,这幅画绣是带有题跋和虎头印的「东山图」,尺寸颇大,并非那幅遗留下来的原作。但看精美细腻的程度,想来还是顾绣传人仿照先祖遗作重绣的一幅作品。
    其实这「东山图」还蛮适合谢家收藏,它的典故就是来自名士谢安之东山再起的故事。
    屏风后有人影,所以嬷嬷显得恭谨而规矩,这个时候才体现出她所具备的世家修养。嬷嬷不紧不慢的讲述着经过,用语简洁,没有任何夸张或者贬低。
    屏风后的人儿听了,应该相当满意,语调里带着一丝轻快:“嬷嬷辛苦,对了,你刚才说立纳妾文书……我想不妥,还是按正妻之礼来办,虽是纳妾,但…我也不想太委屈她。”
    嬷嬷停顿了半晌,才回道:“是,奴婢明白。既要按正妻来,那就需走六礼……”
    乌衣巷离文德桥不远,离武定桥还是有些距离,绣佛斋又恰在武定桥附近,它邻居正好是露兄茶坊。
    前两日染好的丝线已经阴干,取下之后的每一绞需用纸包好,标注清楚品类和颜色,贴注丝样,最后再避光存放,尤其注意要避免与沉香、麝香等接触。一旦与这类熏衣香共存,数十日间颜色即毁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