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魏谨的想法是。 只要季成在庆安帝的寿宴之上,当众念出了他写的诗文,那么便不怕那些朝堂里面的儒道大家,不注意到自己。 寿宴结束之后,那些钻研儒学的亲贵大臣,必然会来询问季成诗文的详情。 而为了不得罪,乃至拉拢他们。 只要对方不是其他皇子的党羽,季成肯定会说出真相。 到时候,魏谨自然而然,就有了与儒道大家结识的机会。 这便是儒道的契机,魏谨的计划。 魏谨更喜欢的,是创造机会,而非等待机会。 因为前者与后者最大的不同,乃是主动权的归属。 当然,这一切的前提,是魏谨交给季成的诗文,足够惊艳。 另外,魏谨也不能光顾自己的目的,而疏忽季成的处境。 此次的寿礼,关乎庆安帝将来的圣心所向,马虎不得。 并且,正如他之前自己告诉季成的那般。 由于二皇子送的寿礼当中也有诗文。 所以这回,他们两人的诗文,谁能更胜一筹,谁就可以在庆安帝与百官面前证明,自己更加优秀。 因此,于公于私,魏谨都必须写出一首好诗。 虽然魏谨不会作诗,但他认识的人,全部都会作诗,而且非常擅长。 唯一可惜的,就是他们不认识自己。 那么现在需要魏谨思考的,便是应该选择怎样一首诗文了。 最简单,也是最直接的,莫过于祝寿诗了。 寿诞配祝寿,怎么都不会错的。 只是庆安帝岁至晚年,已经办过很多次寿宴,收到的祝寿诗肯定不少,不会缺季成这一首。 到时候,就算季成写得再好,也很难一鸣惊人,得到庆安帝与朝臣的认可。 排除掉祝寿诗,魏谨又是徘徊在房间里,冥思苦想起来。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,任何时候都得小心翼翼,揣测上意。 即便只是送个寿礼,那也得转十八道弯才行。 否则的话,惹恼了皇帝,就不是不缺一首诗文的问题了。 他甚至可以不缺一个皇子。 考虑了近半个时辰,魏谨终于,又排除了一个想法。 这个想法,是歌颂类型的诗文。 第(1/3)页